“今年是瀚藍環境進入排水業務的第二十年,二十年來,瀚藍排水從最初僅運營凈水廠,發展到如今實現“廠網源河”一體化運營,瀚藍排水經歷了行業從分割管理到系統治理,從工程導向到運營為王,政府監管從按量考核到按效付費,瀚藍排水二十年正是這一變遷的縮影。”
在2025(第十七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排水事業部總經理張傳貴以“治水邏輯重構——廠網源河一體化運營的瀚藍實踐”為題,圍繞“瀚藍排水20年”“治水瀚藍模式”和“瀚藍未來思考”三部分內容進行精彩分享。

張傳貴
瀚藍排水20年
佛山市南海區是國內較早推動并實現廠網一體化運營的地區。2015年前,瀚藍以BOT等模式運營著南海近20家水質凈化廠,政府監管按污水處理量考核,運營單位只對出水水質負責。當時存在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普遍不高,污水處理效能較低,以及異常進水沖擊生產致出水水質超標風險大等諸多問題。
早在2012年,瀚藍就意識到管網對提升污水系統效能的重要性及專業化運營趨勢,于是較早協助政府推動廠網一體化管理模式,2016年起正式統一運營南海全區污水管網,南海自此進入廠網一體化管理運營階段。
在此期間,國內多個PPP項目開始探索以河道斷面水質考核工程成效,并嘗試將付費與效果掛鉤,進入按效付費的初級階段。但這類項目系統性不足,主要依賴末端截污,新建管網常被外水擠占,導致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不升反降,且河道水質影響因素多,執行考核困難。
在此背景下,瀚藍將排水業務戰略落子,以智慧化賦能廠網一體化運營,縱向拓展原水、雨水管網等輕資產運營業務,到2023年,總結形成了“廠網源河一體化”治水瀚藍模式,確立了系統治理、低碳可持續、智慧引領和人水共治的治水理念與業務格局。
從2023年起,瀚藍開始通過運營管理實踐,主動推廣全要素系統治水理念,積極與主管部門和政府溝通,推動各方形成共識,助推全鏈條治水各類措施陸續落地,邁入全要素管理與按效付費相結合的探索實踐階段。
瀚藍排水二十年的歷程證明了,系統化治理是按效付費的基礎,財政效能的提升必須打破分割管理的桎梏!
治水瀚藍模式
“瀚藍模式”正是通過智慧引領的廠網源河一體化,充分發揮運營設施效能,輸出運維產出,助力水環境治理,提高財政投入效用的運營實踐。
當前行業處于深水區攻堅與精細化管理的轉型期,疊加財政困境,行業存在眾多不確定性,從重建設投入轉向建設與運維并重,成為必然選擇。
一是基礎設施短板突出,需大量資金投入,如存在管網空白區、雨污錯混接需整改、管網缺陷待修復等;
二是雖投入大筆資金,但成效不明顯或不穩定,其背后是規劃系統性不足、項目鋪排不科學、規劃執行脫節、工程進度滯后等問題,造成資金沉淀和效能浪費;
三是財政緊張加劇治理的不確定性,項目資金融資單一、資金到位率不確定等加劇項目實施落地的不確定。
四是大量管網建成后運營缺失,存在堵點,存量設施運營增效是必然。
行業的現狀和痛點,本質是“財政效率”與“治水邏輯轉型”的雙重挑戰,需以績效捆綁倒逼“工程的針對性”,激活“存量設施潛能”是必然。瀚藍基于對治水行業的深刻觀察,推動了相關業務模式的落地與實踐。
治水瀚藍模式有三個鮮明特點:
一是系統化:通過業務系統化的構建,打造治水全要素能力,挖掘業務協同效能;
二是智慧化:通過智慧引領,將業務管理邏輯融入智慧平臺,應用智慧平臺提升管理效能;
三是網格化:持續優化組織架構,管理網格下沉到廠的納污范圍,實現廠網源河一體化差異發力。
瀚藍目前運營20座污水處理廠,總規模超100萬噸/天,另有一座2萬噸/天的工業廢水處理廠;運營排水管網超4000公里,配套泵站(井)300多座,農村污水設施88座。
縱向瀚藍實現源頭排放-輸送-末端凈化-尾水回用-市政污泥和通溝污泥處置-河道排口管理等全鏈條;橫向瀚藍實現城鎮雨水、污水,農村污水,廠企廢水設施的管理。通過系統化挖掘業務協同效能,以全要素運營洞察治水痛點,助推政府精準施策,提升工程項目的資金效能,實現社會總成本的最小化。

瀚藍在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視智慧化建設。2014年,建成國內首創的遠程集中管控智慧平臺1.0,達成所有凈水廠全天候無人值守。2020年,依托GIS系統建成廠網一體化運營智慧平臺2.0,實現廠網站協同管理,全面挖掘已建污水處理設施的水環境治理潛力。2022年,瀚藍智慧平臺3.0迭代,建成了排水設施全要素管理平臺,實現廠、站、網、源、人、車六在線的統一調度管理,并做到包括物聯感知、智慧預警、智能AI分析、數字孿生在內的智慧決策。今年,正開展智慧平臺4.0迭代建設,期望進一步提升平臺智慧化決策能力。
瀚藍排水在治水瀚藍模式基礎上持續快速發展。為適應業務需求,瀚藍多次主動推進組織變革,不斷迭代深化網格化管理架構:2015年實現事業部層級的廠網一體化,2020年實現以鎮域為單位的廠網一體,2024年底實現以單個污水廠為單位的廠網一體。
目前,瀚藍以凈水廠服務范圍劃分為網格單元,實施“廠網源河”一體化的業務運營和組織管理,讓前線靈活調配和使用資源,提升響應和決策效率,進一步挖掘運營效能,探索“廠網源河”一體化的差異化實踐。
2024年,佛山市南海區模擬試行污水系統運維管理按效付費機制,2025年正式發文實施,方案考核指標含基礎運維(占40%)、提質增效(占60%)及其他考核(設社會效益等加分項)。
在約一年半試行和實踐中,瀚藍總結了面臨的四方面挑戰:
一是廠網一體成“甩鍋”工具,部分業主將提質增效責任全推給運營單位,而源頭監管、缺陷修復、混接整改責任歸政府,存量的建設缺陷和輕運維導致的歷史欠賬等由運營主體兜底也不合理;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