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環保產業協會近日正式發布了《2024年湖北省生態環境保護實用技術和示范工程名錄》,中建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旗下武漢環能德美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建環能華中公司)憑借突出成果,在技術與項目領域雙雙入選。
技術方面:公司自主研發的“污泥低溫帶式干化技術”成功入選實用技術名錄。
項目方面:公司承建及運營的三大標桿項目——“南陽十二里河溢流污水分散處理項目”、“麻城市麻溪河污水處理廠擴容升級一期項目”、“巡司河曬湖閘排口處理提標技改項目”榮登示范工程榜單。
據協會評審專家組反饋,該批入選成果在處理效率、運行成本和生態效益等關鍵指標上表現優異,對推動長江中下游城市群生態環境治理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實用技術介紹
技術名稱:污泥低溫帶式干化技術
技術領域: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及資源化
技術原理
污泥低溫帶式干化技術是在密閉污泥干化室內通入干燥熱空氣,通過濕度交換原理將污泥中的水分蒸發帶出,再用蒸發器冷凝去除濕空氣中的水分,同時利用熱泵原理回收水分凝結潛熱,用于加熱干燥空氣重新通入干化室,實現熱能最大化利用??蓪崿F含水率最高85%濕污泥,一次進料出干泥,干污泥出泥含水率最低10%;熱泵采用多級能效技術,除濕比 SMER>3.5。通過低溫干化技術,污泥可以被轉化為干物質,實現減容、減量、無害化、穩定化和資源化處理。
技術特點
采用雙向進風,中間回風,提高除濕效率,同時降低風機阻力;在烘干過程中,對污泥進行反復切條處理,增大烘干的比表面積;采用大濕度梯度維持技術,提高了污泥烘干速率;采用DYMOLA平臺的烘干全系統耦合仿真技術,建立污泥烘干數字模型,可全流程監測污泥烘干速率。
適用范圍
可用于市政污泥、工業污泥、印染污泥、制藥污泥、煤泥等污泥的減量化處置。
技術應用案例
十堰市城區污泥處置中心項目
處理規模:300噸/天(80%濕污泥)
污泥含水率:由80%降至40%
主體工藝:高壓帶機+電源型低溫干化機
降碳成效:該項目干污泥經垃圾電廠摻燒后,可實現污泥減量化、資源化90%以上。經初步測算,干污泥投入摻燒后,垃圾電廠每年可產生盈余燃煤當量約5616.6噸,年碳減排量約9635.5噸。
示范工程案例
南陽十二里河溢流污水分散處理項目
設計處理規模80000m3/d
該項目位于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因現有污水處理廠均滿負荷運行,新建的污水廠尚未投產,每日約有6-8萬噸生活污水溢流至十二里河。針對該情況,新建一座8萬m3/d的分散式污水處理站,共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2022年)采用超磁分離工藝解決河體黑臭問題;二期工程(2023年)新增曝氣生物濾池工藝,出水主要水質指標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不含TN)。項目采用一體化設備及裝配式構筑物,設備集成度高,項目總占地面積約12900m2(噸水占地僅0.161m2),土地資源節約效果顯著。建設總周期僅4個月,項目建成后,顯著減少污染物排放,對十二里河出水斷面的水質達標起到了積極作用。
△項目全局
△超磁分離設備
△曝氣生物濾池
麻城市麻溪河
污水處理廠擴容升級一期項目
設計處理規模28000m3/d
針對麻城石材加工產業產生的高濁度廢水,項目已建一座處理水量為8000m3/d的水質凈化廠,對廢水進場降濁處理。隨著石材產業規模擴大,現有處理能力已不能滿足要求,在原污水處理廠內進行擴建,總處理規模擴容至28000m3/d,采用預沉池+旋流沉砂+超磁分離+精密過濾器組合工藝,出水COD、SS和TP等指標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該組合工藝不僅處理效果好,且占地極小,新增20000m3/d全套設施僅需950m2現有空地,無需新增用地,具有投資低、運行簡便、無二次污染等優勢。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