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行業交流進步,便于行業同儕互學互促,推動中國環境產業轉型升級。E20環境產業圈層特推出《水務行業優秀案例匯編》,匯集了近200例案例,涉及村鎮污水治理、工業廢水治理、工業園區廢水治理、水環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網、再生水回用、污泥處理處置等領域。
項目名稱:余杭污水處理廠四期
推薦單位:浙江開創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參與環節:工藝包及設備供應
項目所在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
項目概況
余杭污水處理廠四期位于杭州市余杭區余杭塘河以南,數云路以東、智溢路以西,處于余杭區未來科技城中心地帶,臨近中國人工智能小鎮、5G產業園、余杭區政府、杭州西站,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 秉承“城市人本主義”理念,助力余杭區生態文明建設,充分考慮土地的復合利用,在全地埋式污
水處理廠上部空間打造余杭塘河水生態公園及環保教育基地,余杭塘河水生態公園占地52000㎡,通過塑造綠色自然、豐富多樣的園區空間,塑造環境優美、智慧前衛的環境教育展示園。
示范意義
“開放+生態+科普”地上景觀公園,變“鄰避”為“鄰利”,增加公共綠地面積52000㎡,52種灌木,44種喬木,形成成“春花、夏蔭、秋色、冬翠”的季相風貌,漫步其中移步異景,為周邊居民及職工提供了優質休閑娛樂場地。結合步行環線布置植物認知園、教育指引牌、水現代工業藝術展示館,充分展示地下水廠凈水工藝,宣傳水資源利用意識,助力杭州市生態文明及數字治理建設。
項目亮點介紹
(1)實施效果
該項目是余杭區首座全地埋式的科技型污水處理廠,總投9.8億元,占地78畝,一階段土建建設規模15萬噸/日,設備7.5萬噸/日,2021年5月1日正式商業運營,出水執行一級A+標準。余杭污水處理廠四期位于城西科創大走廊未來科技城板塊的中心地帶,土地價值高,“全地下雙層加蓋+地上綠地公園”建設形式,不僅解決傳統污水廠占地大、環境不友好兩大矛盾,同時解決了城市公共休閑空間少、零散不連片問題,使得城市負資產變為城市正資產。項目采用改良式多點進水“A2O+MBR”處理工藝,出水直排余杭塘河,所有指標穩定達到地表準IV類水標準。
(2)社會效益
全民友好:“全地下雙層加蓋”設計建設形式,解決傳統污水廠,面臨的占地大、環境不友好兩大主要矛盾,使之成為一個集污水處理、生態保護、休閑娛樂、環保宣傳為一體的“環境綜合體。
民呼我為:融入“友鄰”理念,對標屬地居民及周邊社區需求,將其打造成為一處宜樂、宜游、宜學的社企共建活動空間典范,建設“開放+生態+科普”地上景觀公園,變“鄰避”為“鄰利”,解決周邊地區無優質休閑娛樂場地的難點。
環保教育:從凈水工藝、水循環、海綿城市、潛流濕地、植物認知園等多方面,以濕地生態水系凈化為特色,在觀賞游樂中,造環境教育示范工程,為群眾展示多樣環保科普知識。
助力亞運:為響應杭州亞運“全民健身風尚”主題,助力兒童友好型城市創建,設置健身步道、休閑廊架等,引導兒童在玩耍過程中學習水生態知識,同時增加其他健身及兒童游樂設施。
(3)生態效益
打造沉浸式“鄰利”體驗生態公園小環境氣候:利用常綠植物打造常綠群落,形成防護林帶,隔離外圍市政交通形成的噪音粉塵等污染,保持空間的完整性和生態性。移步異景:通過觀水視線(視廊)、觀景視線、群落加密、點景組團等手段,使場地疏密有致,開合有序,打造多個主題空間,含濕地觀賞區汀步沿線、水岸沿線、園路兩側、雨水花園、雨水花園周邊綠地等,讓人感受步移景異。下凹綠地:利用下凹式綠地及周邊地形塑造,結合豐富的園路體系,形成以植物為主題的小游園,植物上以多樣化的花灌木及宿根地被為主,結合點植的色葉大喬木,形成繽紛多彩的四季景觀,例如:觀賞草植物區。為園區增添豐富多樣的自然氣息,增添色彩與趣味。季相風貌:在園區內有規劃性的布置52種灌木,44種喬木,場地疏密有秩,開合有序,形成“春花、夏蔭、秋色、冬翠”的季相風貌,與工業風建筑形成呼應,強化整體氛圍。海綿設計:主要通過透水鋪裝、雨水花園以及景觀水體來實現綜合調控。新建雨水花園可有效消納廠區雨水,每平米可有效蓄水深度約為20cm,并且可對水中的固體懸浮物去除率達70%。
項目技術工藝/裝備簡介
(1)技術工藝/裝備名稱
MBR膜生物反應器
(2)工藝/裝備原理
膜分離單元與生物處理單元相結合的水處理技術
(3)工藝/裝備特點
減少構筑物用地、減少停留時間、節能降耗
(4)應用工業領域
市政污水處理
工業污水處理資源化
村鎮污水治理
河道治理
編輯:黃延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