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院很少采納新技術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新技術與傳統理念直接沒能很好地接洽上。”王少林分析,作為產業公司,有了好技術以后,一定要跟相關需求方做一個比較廣泛的技術交流,尤其是目前我們國家在大力地推廣污水治理、各地需求不同的情況下,在溝通商討階段需要做的大量工作。
未來五年的技術突破方向
我國對于污水的治理,可大致分三個大階段。剛開始是在城鎮發展過程當中解決微生物污染的問題,杜絕瘟疫疾病;后來到了環保階段,避免環境污染;未來的方向則是走向生態,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承載能力的和諧、友好。
章林偉判斷,未來的方向決定了將來的水污染治理行業的大方向。目前,行業的焦點是城市污水處理,但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的效率、徑流污染、水源地污染、工業偷排污染這些問題日益顯著,并未建好污水廠即可解決。未來需要更多地考慮資源化,從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到水處理,并建立起更全面、科學、客觀的評價標準體系。
在大的前提下,技術的研發方向不應當著眼于過程,而應當更契合終級目標。章林偉舉例:“如目前的雨污合流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是迫于無奈的現狀,但不代表這就是合理的,從科學上來說,依然要走雨污分流的路線。”
楊向平感慨:“做了一輩子的污水處理,幾乎建完了北京的污水處理廠,但后來發現,水環境污染還沒有被根治。市場對于技術及模式創新有更復雜的需求。”他測算,面對水環境治理需求,目前建成的兩億噸污水處理能力還不夠,未來的十到二十年還需要4-6億噸的初級雨水或者是雨污混水的處理能力。相比于污水廠,未來更需要建設的是雨污混水的處理池,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需求方向。
楊向平判斷,隨著土地資源的日益稀缺,占地小、投入少、效果好的處理技術將成為重點發展趨勢。“能不能在有雨污混水的時候把污泥的濃度降下來,把表面附和再降低?這樣的技術方案能夠真正地解決黑臭水體問題。分散式、集中式的都需要。”
楊殿海認為,污水中的各種資源回收利用將是未來發展方向。“100多年來,我們一直把污水作為處理對象,但水資源,以及污水中的碳、氮、磷資源,都可以作為回收利用資源。每人每天排放的磷大概是120毫克,這方面有很多值得做的工作。未來的排水系統或將成為城市收集資源并加以恢復利用的設施。”
“開放、共享、融合”是陳永總結的三項未來技術研發思路。水務行業和機械、物理、化學、電化學等多學科相關聯,“開放”往往可以化繁為簡,用跨界的思維去觀察,可能是在材料方面,包括膜處理材料、靶向材料等,能做的技術革新還有很多;“共享”是指水是一個整體系統,不應該碎片化、割裂化,污水治理及技術研發也需要從大系統的視角考慮,而不是就節點論節點;從水系統的技術和管理體系方面,也需要將各個處理環節融合來看,包括污水處理廠、雨水處理廠等等,將規劃、標準、管理體制相融合。
陳永認為,環境產業創業者的兩大趨勢,分別是“大而全”和“小而精”。大而全的企業主要是用資本拉動,什么都做;小而精的企業,如清研環境,主要靠技術驅動,還可以為大企業提供很好的支撐服務。他提出,希望大企業不要過早地兼并,為小企業留出提升技術的時間。
王少林認為,未來的技術方向因緊盯當前幾大痛點,包括黑臭水體、農村污水、管網等。“要真正消除黑臭水體,繞不開淤泥問題,我認為下一個階段對淤泥污染的控制是一個主要的方向;農村比較是很分散,不可能做很多管網,所以小型的、便于管理的、無人值守的設備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在管網的檢測、維護,包括管網污泥的處理等方面,也有著強烈的技術需求,市場比較廣闊。”
對話最后,針對清研環境的技術創新樣本,嘉賓分別給予了發展建議和祝福。
章林偉:期待清研在三個方面有更多成果:第一,全壽命周期;第二,全產業鏈條;第三,更多地研究機制,包括市場運行的商業模式和機制,做一個機制適應體制,甚至克服體制障礙的案例。
楊向平:結合清研環境RPIR技術,希望你們在雨污混流水上進一步挖掘技術的潛力,為我國城市污染減排做更大的貢獻,你們在市場上很有潛力。
楊殿海:清研環境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又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企業非常難得,希望清研環境能夠走得越來越好,為中國環境保護做出更大的貢獻。
陳永:祝清研環境技術做精,團隊做實,項目做好。
王少林:祝清研環境發展更上一層樓。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