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水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鋼
李鋼深有體會,翻開南昌水業的整個發展史,也是受政策驅動、國企改革等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可謂是“被動”的發展史。2002年,整個供水行業面臨發展的瓶頸、資金的短缺。我們也“深陷其中、難逃困境”,那個時候,集團果斷將水業的主營業務水廠剝離出來,實現“廠網分離”并于2004年上市,上市的時候只有5個水廠。直到2009年取得全省的78家污水廠特許經營權,實現了企業的整體上市。
現如今環保正處于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一方面,受政策資本的雙輪驅動,造就一批批國際化的水務環保企業,最偉大的環保企業正要誕生,另一方面,在生存的競爭壓力下,局部的整合重組越演越烈。
“創新之路,確實走得很難,作為上市企業,如何走得更好?除了體制機制創新,我想資本創新、商業模式合作創新上也尤為重要,轉型變革是大勢所趨,創新是根本出路,南昌水業正在積極踐行,努力實現南水再次崛起。”李鋼談到。
借殼、重組、混改,中山公用趕上“好時代”
中山公用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SZ:000685),1999年借殼上市,2007年進行資產的重大重組(注入了供水公司、污水公司和廣發證券資產等),2014年引進了優秀民企上海復興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成為中山市第一家完成了混改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

中山公用事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雪濤
梳理中山公用的發展歷程,自成立以來,通過借殼上市、資產重組、開發上下游產業鏈等重大舉措,按照“產業經營+資本運營”的戰略思路,圍繞“成為全國領先的綜合環境服務提供商”的戰略目標,聚焦“環保+水務”的核心主業,打造公用事業領域有影響力的上市公司。2016年度,中山公用實現營業收入約14.6億元,凈利潤約9.6億元。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山公用總資產約151億元,凈資產113億余元。
劉雪濤表示,非常認可兩位同行的觀點,2007年公司重組上市后,破除傳統行業的束縛非常艱難。但是中山公用通過不斷的機制創新、激勵模式與商業模式創新,對內完成了管理整合、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的改革;對外,開啟了上下游產業鏈拓展之路。在2009年,中山公用邁出了第一步,和山東水務進行項目的合作,成立了中山公用濟寧水務公司,這也是公司向外發展、尋求突破的轉折點。截止2016年,在產業拓展方面,中山公用陸續收購了垃圾發電、工程、污水處理PPP等項目,并委托運營了2家污水廠,同時也在積極拓展二次供水業務;在資本運營方面,通過基金公司利用廣發證券這一平臺,先后投資了多個項目,為公司創造了豐厚的資本市場投資收益。
供水行業已經遭遇“天花板”,如何突破?下一步,到底該怎么走?劉雪濤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大命題。作為一家國有控股的上市公用事業企業,中山公用將聚焦主業,以環保水務為核心,堅持產業經營與資本運營“雙輪驅動”的戰略發展思路,延伸環保相關的產業鏈,未來將著重在投資發展和股權激勵方面做一些“文章”,繼續發揮既有優勢,借助金融平臺的力量助力產業經營。
劉雪濤強調,我們趕上了比較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觀念不斷開放的時代。目前在中山市政府也希望中山公用借助上市平臺做大做強,能真正“走出去”并積極參與到整個公用事業的的發展與變革大潮中。
演講結尾處,薛濤總結稱,供水企業,創新是一個藍海,管理也是一個藍海,未來水務企業的發展,就是要吃透中央市場化的主基調,圍繞著體制機制、商業模式、管理上、資本上的不斷創新和激勵,依托政府但不依賴政府,大膽擴充商業化和環保治理的橫向和縱向空間,借助資本手段提升企業綜合實力。我們雖然脫胎于傳統供水行業,但我相信未來的宏圖越來越美好!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