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市培育發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市場主體工作方案》已經印發。全文如下:
天津市培育發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市場主體工作方案
市農委
為貫徹落實《環境保護部農業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培育發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市場主體方案〉的通知》(環規財函〔2016〕195號)和市委、市政府關于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部署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中央文件精神,全面貫徹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為指引,以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為導向,堅持資源化利用優先,創新農業農村環境治理體制機制,營造有利的市場和政策環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培育各種形式的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市場主體,發展壯大農業農村環境治理產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美麗鄉村建設。
(二)主要目標。到2020年,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市場主體規模明顯擴大,社會資本投入顯著增長,培育形成一批農業農村環境治理龍頭企業,農業農村環境治理產業產值年均增速達到20%以上。市場化水平顯著提升,市場環境逐步規范,市場主體培育引導政策相對完善,社會資本投資回報機制基本健全,市場監管進一步加強,農業農村環境治理設施長期穩定運行。
二、落實農業農村環境治理責任,增強培育市場主體合力
(三)落實有農業的區人民政府農業農村環境治理主體責任。有農業的區人民政府要切實履行改善本行政區域內農村環境質量的責任,統籌做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加大農業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完善投資運營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吸引各類市場主體進入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市場。要按照《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津政發〔2016〕2號)、天津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及我市有關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污水垃圾處理等文件要求,按期完成2020年農業農村環境治理目標任務,充分釋放市場需求。(市農委牽頭,市環保局、市建委配合,有農業的區人民政府落實。以下各項均需有農業的區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四)明確村民和農業生產者的環境保護義務。村民和各類農業生產者是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污水垃圾的產生者,都有保護農業農村環境的義務,要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發揮村民自治作用,配合實施各項環境保護措施,維護農業農村環境。(市農委、市環保局牽頭,市建委配合)
(五)強化部門環境監管職責。市環保局、市農委、市建委等相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農業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統一監管和行業監管的職責,督促有農業的區人民政府履行環境治理責任,確保環境治理市場公開透明,保障社會投資者合法權益。加強農業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和鄉鎮環保機構建設,加大農業農村環境執法力度,積極推進環境綜合執法。(市環保局牽頭,市農委、市建委配合)
(六)落實市場主體環境治理約定責任。市場主體承接有農業的區人民政府、企業、村民或農業生產者委托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污水垃圾處理任務,應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適用環境標準和合同要求實施環境治理,承擔約定的環境治理責任。切實發揮市場主體能動作用,研究適合本地農業農村環境治理的適用技術,不斷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和效率。(市農委、市環保局、市建委牽頭,市有關部門配合)
三、創新農業農村環境治理模式,激發市場活力
(七)完善農村污水、垃圾收集處置體系。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形式,吸引市場主體加大對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長效運行維護的投入。健全完善“村收、鎮運、區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以保潔員隊伍建設和落實村莊日常保潔制度為重點,推進村莊環境衛生長效管護機制建設,完善提升垃圾轉運和終端處理能力,逐步實現轉運和終端處理全覆蓋。加強行業管理和指導,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實現應收盡收、應納盡納,污水處理達到國家規定排放標準。(市市容園林委、市水務局、市農委牽頭,市環保局、市建委配合)
(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1.嚴格落實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污染治理責任,推動畜禽養殖廢棄物第三方治理。對列入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禁養區以外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采用種養一體、生態養殖、循環利用、沼氣工程、污水納管和達標排放模式開展糞污治理工程建設的,給予政策扶持。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自行建設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設施設備。(市農委牽頭,市環保局配合)
2.鼓勵各有農業區(鄉鎮)建立市場主體將轄區內養殖小區或散養戶畜禽養殖糞污一體化集中處置。建立按量補貼機制,合理確定補貼標準,對運輸環節或資源化利用環節實施補貼,完善養殖戶付費機制,保障市場主體獲取合理投資回報。(市農委牽頭,市環保局配合)
3.鼓勵種養結合,支持畜禽養殖糞污生產有機肥,探索第三方建設可再生清潔能源工程,積極構建生態農業循環模式。繼續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建設,推動收集處理市場化運行。(市農委牽頭,市環保局配合)
(九)推進農作物秸稈和廢棄農膜綜合利用。
1.培育秸稈加工龍頭企業,推進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各有農業區加大招商力度,在引進秸稈綜合利用項目上下功夫,加快培育生物質燃料加工、生物質發電等秸稈綜合利用龍頭企業。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開展秸稈直燃鍋爐供暖試點示范工程。(市農委牽頭,市環保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配合)
2.推進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促進產業化利用。各有農業區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的秸稈大型收儲場,鼓勵和支持相關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組織、專業經紀人等從事秸稈收集、打捆、儲運作業,打通全市秸稈資源從田間到加工利用企業的輸送渠道,為秸稈產業化利用創造條件。(市農委牽頭,市環保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配合)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